日月峡人
与天下共享
《灵魂与空性之赞歌》七律-平水韵
刘-尚林专业号 | 2025-3-12

灵魂与空性之赞歌

七律 - 平水韵

灵魂飘渺似云烟,

空性深幽映碧天。

万象丛中寻妙理,

千峰顶上悟真篇。

心随明月归何处,

身伴清风入静禅。

不向人间争宠辱,

但求世外觅神仙。

乙巳卯月书

编辑:《灵魂与空性之赞歌》诗注

首句:灵魂飘渺似云烟

灵魂,这一无形而神秘的存在,常被比喻为飘渺不定的云烟。云烟随风而散,聚散无常,恰似灵魂游离于物质世界之外,不受时空束缚的自由状态。此句引发人们对灵魂本质的深思——它究竟从何而来,又将往何处去?是否真有一种超越肉体的存在,承载着我们的意识与情感?

次句:空性深幽映碧天

空性,佛教中用以描述事物本质空无自性的概念。这里,空性被赋予了深邃而幽远的意象,仿佛是无垠的宇宙,映照出碧蓝的天空。空性深幽,意味着其内涵深远,难以捉摸,却又无处不在,如同碧天一般广阔无垠。此句引导我们思考,世间万物是否皆有其空性的一面,而认识空性,是否就能洞察宇宙万物的真相?

三句:万象丛中寻妙理

万象丛生,指的是世间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。妙理,则是指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刻道理。此句表达了诗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,不懈追求真理与智慧的决心。它启示我们,生活处处皆学问,只要我们用心观察,勤于思考,就能从平凡中发现不凡,从表象中洞察本质。

四句:千峰顶上悟真篇

千峰顶上,象征着高远与孤绝的境界。悟真篇,则是指通过修行与领悟,达到对真理的深刻认识。此句描绘了诗人在历经艰辛,攀上精神的高峰后,终于悟得真理的喜悦与满足。它鼓励我们,追求真理的道路虽然艰难,但只要坚持不懈,终能有所收获。

五句:心随明月归何处

明月,常被用作心灵的寄托与归宿的象征。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宁静与超脱的向往,仿佛心灵随着明月的指引,寻找着最终的归宿。它引发我们思考,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,我们的心灵究竟该何去何从?是否真有一个地方,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真正的安宁与自由?

六句:身伴清风入静禅

清风,代表着自然与纯净。静禅,则是指通过禅修达到的心灵平静与超脱。此句描绘了诗人与清风为伴,步入静禅之境的美好画面。它启示我们,通过内心的修炼与净化,我们可以摆脱世俗的纷扰,达到一种超脱物欲、回归自然的精神状态。

七句:不向人间争宠辱

此句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、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。在人间,宠辱往往与名利紧密相连,而诗人却选择不为宠辱所动,坚守自己的内心与信仰。这种态度,既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,也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。它鼓励我们,在追求物质的同时,不应忽视精神的成长与超脱。

尾句:但求世外觅神仙

世外神仙,通常指那些超脱尘世、修炼有成的高人。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、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。它不仅仅是对神仙境界的向往,更是对一种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——远离尘嚣,回归自然,与天地同呼吸,与万物共命运。这种追求,既是对现实的超越,也是对人性本质的回归。

通过对《灵魂与空性之赞歌》的解读,我们不仅领略了诗歌的韵律之美,更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智慧。这些诗句,如同一面面镜子,映照出我们内心的渴望与追求,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。

赋诗:刘尚林

编发:王克力

作者简介
head
作者:
简介: [详细资料]
<
2025 年
4 月
>
  • 30
  • 31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5
  • 6
  • 7
  • 8
  • 9
  • 10
  • 11
  • 12
  • 13
  • 14
  • 15
  • 16
  • 17
  • 18
  • 19
  • 20
  • 21
  • 22
  • 23
  • 24
  • 25
  • 26
  • 27
  • 28
  • 29
  • 30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5
  • 6
  • 7
Today
手机文集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